學編曲,有必要先學傳統和聲嗎?

學編曲,有必要先學傳統和聲嗎?

相信很多初學編曲的同學都會被很多人建議去從頭開始學習傳統作曲四大件裏面的內容,尤其是傳統和聲學,不然編曲之路就很難走下去。

但事實上,傳統和聲學與流行音樂編曲的和聲之間還是存在着很多異同點的。忽視具體的對象和情況而盲目地將二者進行聯繫,或者過分強調某種和聲的重要性的做法都是有待商榷的。

和聲這個概念,無論是對於傳統音樂學院的學生還是學習流行音樂編曲的同學來說,可能都是十分重要的。畢竟,現在世界上的主流音樂的框架都是建立在西方和聲學的基礎之上的。

既然同屬一個框架,那麼傳統和聲與流行音樂編曲的和聲自然會有着許多相同點。

首先,雖然非功能和聲、無調性音樂已經被提出來一個多世紀了,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目前人類普遍的音樂審美還沒有發展到能完全接納這類音樂的程度。這些類型的音樂,大部分都還只能停留在象牙塔之中。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最通用的和聲體系仍然是被沿用了幾百年的功能和聲體系。在這一點上,傳統和聲和流行音樂編曲的和聲是基本一致的。

此外,在一些諸如離調、轉調等較爲進階的方面上,傳統和聲的一些方式和方法我們也完全可以應用到流行音樂的編曲中來。

那麼,傳統和聲和流行編曲和聲這二者的不同點在哪呢?其實,可能就在於對音響的不協和度和不完美度的態度上。

在傳統和聲學裏,有着諸如平行八度、平行五度、四部同向、對斜進行等一系列不可觸碰的禁區。而事實上,在進行特定時期的風格模仿寫作的時候,這些東西也是應該儘量避免的。

但是,在流行音樂編曲中,這些東西的規定其實都沒有那麼嚴格,或者說,不存在這樣的規定。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在自己的編曲中出現四部同向等之類的問題,一切的一切都應該以最終的音響效果爲準。

比如說,傳統和聲認爲平行八度的音響過於空洞,但是你在你的編曲裏就是要一種空洞的感覺,那麼平行八度在這裏就不是應該被避免而是應該被使用的。

又比如說,傳統和聲認爲小二度的音響效果是極不協和的,但是你在你的編曲裏就是需要這種極不協和的音響效果所帶來的緊張的聽感,那麼在這裏小二度就是應該被使用的。

只要能達到音樂製作人心中所想要的效果,那麼任何規則都是可以無視的。

畢竟,除了某些專業人士之外,沒有人會在意你的編曲中是不是僭越了這些規則;但是,每個人都會對你的編曲有着直觀的聽覺感受,都能對此進行一定的評判。

在這個意義上,編曲其實是一項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工作。

那麼,我們學習流行音樂編曲的同學有必要去學傳統作曲四大件裏的和聲學嗎?

其實,如果是在有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學習一下傳統和聲也無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創作中,我們千萬不要被傳統和聲的某些規則所限制住。

但,如果想要更快地掌握流行音樂編曲的和聲運用,那麼還是建議在有一定音樂理論基礎的背景下,去學習爵士和聲。

學習爵士和聲也不是讓你去做爵士樂,畢竟爵士樂這種用三千個和絃取悅三個人的音樂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而且爵士和聲往深了學也絕對不比傳統和聲容易。

而學習爵士和聲的目的,筆者認爲,不僅僅在於掌握那些能夠讓音樂的聽感豐富起來的技法,更在於拓寬對於和聲乃至音樂的各種可能性的認識。

雖然相對傳統和聲來說,爵士和聲的一些規則顯得不是特別嚴格,但推薦去學習爵士和聲,其實也不是因爲這一點。

我們知道,學習傳統和聲固然可以給人打下一定的和聲學的基礎,但其同時也可能帶來一定的侷限性。即,當你被一堆複雜的規則束縛住了手腳的時候,你就很難去發現關於音樂的更多的可能性,從而走入創作的瓶頸。

而學習爵士和聲,在具體的技法之餘,我們還能夠從爵士理論中學到一種“玩音樂”的態度。即音樂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頂禮膜拜的。是人來“玩”音樂,不是音樂來“玩”人。

在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理論的同時,又能夠跳脫出相關理論的框架來“玩音樂”,這對於創作者來說,也許就是最好的姿態了吧。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