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電吉他之前有必要學木吉他嗎?

學電吉他之前有必要學木吉他嗎?

吉他作爲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一種樂器,是很多同學包括筆者在內的音樂啓蒙樂器。這種樂器入門較簡單,且便於攜帶,在哪個年齡層都有一大批愛好者。

而很多同學在學習吉他之前,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相較於木吉他,我更喜歡電吉他,我能先不學木吉他直接去學電吉他嗎?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這兩種樂器之間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作爲幾乎在國內每個高校裏都會頻繁出現的一種樂器,木吉他的出鏡率在大家的視野裏可以說是妥妥的第一了。這種充滿了青春氣息的樂器,其實卻有着很長的一段歷史。

木吉他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兩三千年前古埃及的彈撥樂器耐法爾以及古巴比倫和古波斯的各種彈撥樂器。而在有據可查的樂器中,則有人認爲古埃及的琉特琴(Lute)和古希臘的西塞拉琴(Cithara)可能是吉他起源初期的模樣。

西班牙人對吉他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3世紀的時候,西班牙語中的“吉他”一詞就已經形成。當時,吉他這種樂器已經分化出了“摩爾吉他”和“拉丁吉他”。

摩爾吉他的琴體爲橢圓形,背部鼓起,使用金屬弦,演奏風格比較粗獷;拉丁吉他的琴體與現代吉他類似,都是8字型的結構,使用羊腸弦,風格典雅。

可以看到,此時的吉他是四弦的。我們現在見到的六絃吉他,四弦和五絃的形制都曾出現在歷史上過。而吉他真正確定爲六絃的形制,則要等到19世紀。最早的六絃吉他被認爲是於1779年由意大利制琴家族的Gaetano Vinaccia製作的。

到19世紀中葉時,吉他就接近於我們現在見到的古典吉他的樣式了。此後經過進一步分化,木吉他又逐漸演變出了民謠吉他、爵士吉他和弗拉門戈吉他三種主要類型,這幾種統稱爲西班牙式吉他。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夏威夷吉他等比較少見的類型。

我們大多數人接觸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民謠吉他了。無論是彈唱還是指彈,民謠吉他都可以很輕鬆地勝任。而且,只要學會幾個基本的和絃和幾個基本的節奏型,再配上一個變調夾,來再多的歌曲都可以伴奏(滑稽)。

相比於木吉他,電吉他的歷史就短得多了。雖然和木吉他同根同源,但直到滿足了電吉他的出現條件,即電的應用之後,電吉他纔有了出現的可能。

一開始,電在吉他上的運用還只體現在給吉他裝上拾音器,連上音箱來進行音量放大上面。但後來人們發現帶共鳴箱的吉他拾音效果不理想,便着手於製造一種實心的不帶共鳴箱的吉他。1941年,吉他大師Les Paul成功地實現了他的想法。於是,現如今電吉他的雛形便誕生了。

而關於電吉他的失真音色的出現,則是一個意外事件。傳說著名吉他手Eric Clapton在一次演出之前排練的時候,順手把電吉他音箱上的音量控制一下子調到了最大,音箱發出的電吉他聲音突然間變得沙啞而銷魂。

出現這個情況後,他沒有馬上關小音量,而是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對待這個新的音色,覺得這個音色充滿了可能性。後來,他開始在自己的演出中使用這種音色,別的吉他手聽到他演出時不錯的效果之後,也開始效仿他來使用這種因過載而產生的音色。

但是,這種音色畢竟是因爲音量過大而產生的,所以演奏者在演出的時候必須忍耐這種極大的音量,可以說這種忍耐對身心都是一種折磨。

爲了改善這種狀況,音頻工程師們開始着手改進音箱的構造。在他們的努力下,能實現前期電子管放大音量,後期進行總音量控制的音箱誕生了。

在後來的幾十年一直到今天,原本音箱裏的各種效果產生裝置逐漸分化成了獨立的部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單塊效果器了。現如今的效果器單塊也不僅僅只有當初的過載失真之類的效果器了,延時器、哇音器、弗蘭格等等效果器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民謠吉他類似地,電吉他也可以當伴奏樂器和獨奏樂器,無論是在流行還是搖滾等風格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事實上,雖然二者都叫吉他,但是就目前來看,民謠吉他和電吉他基本上已經演變成了兩種樂器了,在演奏法和音樂的表達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也不存在說需要學一種樂器給另一種打基礎。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兩種樂器需要學習的一些內容也是相似的,比如吉他和絃的知識,按弦的指位和手指的擴張訓練等。這些東西,都可以在決定學這其中一種樂器的初期就開始學,也不存在誰給誰打基礎。

如果喜歡原聲吉他那種清脆自然的聲音,那麼果斷去買一把質量還過得去的面單吉他(能全單更好)就行。喜歡電吉他的那種令人亢奮的音色,果斷去買一把琴加上一個音箱和若干個效果器單塊就行。在經濟方面的支出,二者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而二者在彈奏前的區別在於,木吉他只需要校音就行了,而電吉他除了校音,還要調試音箱和效果器,這對新手來說可能有些難。當然,如果能找到一個靠譜的老師帶着學的話,那自然會事半功倍。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