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該用44100Hz還是48000Hz?

我究竟該用44100Hz還是48000Hz?

相信剛接觸音樂製作不久的同學們都會發現,無論是在編曲工程的設置裏,還是在音頻導出的設置裏,我們都能經常看見“採樣率”的字眼。

而在這樣的一個選項卡里,有着8.000kHz、22.050kHz、44.100kHz乃至192.000kHz等選項可供選擇。

在這麼多的選項裏,我們究竟該選哪個呢?

採樣率,也被稱爲採樣速度或者採樣頻率,其大小決定了計算機每秒從連續信號中提取並組成離散信號的採樣個數,其單位爲赫茲(Hz)。

採樣是將模擬信號(即時間或空間上的連續函數)轉換成數字信號(即時間或空間上的離散函數)的過程。簡單來說,採樣率就是指計算機每秒鐘採集聲音樣本的數量,其與聲音文件的音質息息相關。

採樣頻率的倒數是採樣週期,是相鄰採樣之間的時間間隔。採樣頻率越高,採樣週期就越短,單位時間內計算機採集到的樣本數據就越多,於是其對信號波形的表示也就越精確。

採樣頻率與原始信號的頻率之間有一定的關係,根據奈奎斯特理論,只有採樣頻率高於原始信號最高頻率的兩倍時,才能把數字信號較爲精準地還原成模擬信號。

如果不能滿足這個條件,那麼採樣後的信號中高於採樣率一半的頻率的那部分信號就會受到限制,被重建成低於採樣率一半的信號,和原本低頻率部分的信號產生一種“混疊”的現象。這種現象會較大地影響聽感,在實際的錄混中一般都是要避免的。

衆所周知,人耳聽覺的頻率範圍在20Hz到20000Hz之間。所以說,按照奈奎斯特理論,20000Hz的兩倍,即40000Hz以上的採樣率對於人耳來說已經基本足夠。

因此,我們在編曲和混音時,如果沒有特殊的要求,那麼對於常見的44.100kHz和48.000kHz,我們都是可以選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CD格式的採樣率都是44.100kHz的,目前流媒體平臺上的無損音源的採樣率也大多是44.100kHz。48.000kHz固然也應用得比較廣泛,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於錄音混音階段,最終的成品還是要轉換成44.100kHz。

而對於像8.000kHz、22.050kHz這類小於40000Hz的採樣率,使用的情況則會少得多。

在這裏順便提一下,像老式的那種電話機的採樣率便是比較低的,8.000kHz和11.025kHz都是其常用的採樣率。如果想在音頻中呈現這種電話音效,那麼我們便不妨試試這種比較低的採樣率。

那麼,比這兩種採樣率還高的88200kHz乃至192.000kHz需不需要也納入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內呢?

事實上,採樣率高固然可以得到更好的音質。但是,採樣率越高,計算機所採集的數據量也就越大,所需的存儲空間也越大,並且對CPU的要求也越高。

這樣下來,聲音有效信號的存儲就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後期處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變複雜。

但是在另一方面,有條件的話,在前期選用更高的採樣率也是比較明智的。在軟件效果器混音佔據很大市場份額的今天,一些軟件效果器在處理音頻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些超聲波。

這些超聲波的頻率往往都會超過我們常規應用的48000Hz和44100Hz的一半,從而產生我們前面提到的“混疊”現象,給後期處理帶來比較大的麻煩。

爲了避免“混疊”現象,採樣率自然是越高越好。這也是我們在一些錄音棚裏,會經常看見錄音師用96.000kHz甚至更高的採樣率來進行錄音的原因之一。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