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架子鼓打垮了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把架子鼓打垮了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最近疫情情況好轉了不少,街上很多的琴行都陸陸續續地開門了。考完研究生複試的筆者正好沒事做,就去找了個琴行報了個架子鼓班。

學了幾天,感覺架子鼓學起來好像不是很難。於是筆者揹着老師,放下他要我打的兒歌《小毛驢》,自己去找了些比較嗨的歌來打。打着打着,筆者感覺越打越過癮,越打越上頭……

然後:

鑔皮脫落的那一刻,筆者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我真不是故意的啊,這玩意兒應該很貴吧……完了完了,這可咋整……

正驚慌失措的時候,耳畔傳來了老師那越來越清晰的腳步聲,伴隨着他手中兩根鼓棒相互敲擊的清脆聲響……我不由得吞了一口口水……

幸運的是,老師人挺好的,一句話也沒責備我,只說他回頭會給這套鼓換個鑔皮,這次就不跟我計較了,叫我趕快去別的鼓上面練。他還說得虧這次打的是電子鼓,掉了塊鑔皮沒多大事,要是把原聲鼓打垮了那就不好說了。我長舒了一口氣。

說完,他撤走了我面前的《陽光宅男》的架子鼓譜,給我換了一份《小兔子乖乖》。

老實說,一臺好的原聲架子鼓還是挺貴的,要是像筆者這樣天生蠻力給打垮了的話,那自然得賠。(沒有說電子鼓不貴的意思。)

但,包括架子鼓在內的打擊樂器家族那麼壯大,而打擊樂器天生就是捱打的命,總會有些軟柿子好捏,成了例外吧。比如下面這位可憐的定音鼓同志:

你沒看錯,在演出的最後,這個演奏員直接一個猛子扎進面前的定音鼓裏去了。定音鼓的鼓皮瞬間裂開,筆者也跟着裂開了。

心疼定音鼓一秒。這可比筆者打掉電子鼓鑔皮的性質惡劣多了,他這一看就是故意的。

然而,令人訝異的是,雖然這個演奏員做了如此過分的事情,但是他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還在音樂會結束之後照常收穫到了觀衆們的熱烈掌聲,彷彿他是這場演出的最大功臣一樣。

看到這裏我氣得渾身發抖,大熱天的全身冷汗手腳冰涼,這個社會還能不能好了,我們定音鼓到底要怎樣你們才能滿意?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來。這場演出到處充斥着對定音鼓的壓迫,定音鼓何時才能真正地站起來?

誒,不對……

哦,譜子上就是這麼寫的啊,那沒事了。

玩笑歸玩笑。說到鼓及其家族的樂器,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它們是節奏樂器這一層上。畢竟,我們常說鼓組是支撐音樂節奏的骨架。

但其實,鼓組並不是只能表達節奏的,它們一樣可以演奏出固定的音高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定音鼓。

定音鼓(timpani),是一種起源於中東的可調音的打擊樂器,其由鼓面、鼓桶以及鼓槌組成。

定音鼓的主體是一個其上緊繃着小牛皮或是塑膠製麪皮的、銅製或黃銅製的共鳴胴,其皮面由木頭圈固定並被金屬環套住。

現代定音鼓的調音構造一般有鏈緊型(Chain drum)、轉動型(Rotating bowel)和搖柄型(Single screw)三種形式。它們都有着不同的調音機械裝置,帶踏板的鼓是由踏板來控制調音的,同時踏板的形式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

雖然定音鼓並不像它的親戚架子鼓那樣廣爲人知並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它在管樂團、交響樂團中的存在卻是不可或缺的。

現代定音鼓的前身,一般被認爲是起源於中東地區的納嘎拉鼓。這種古老的樂器的傳播範圍很廣,除了中東地區之外,印度和非洲等地也有它的身影。

大約在13世紀後期,來自阿拉伯的納嘎拉鼓,開始隨着十字軍東征傳入了歐洲。最初,這種樂器在歐洲人眼中還是一種充滿異域風情的樂器,只能算是外來文化。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音響效果極佳的打擊樂器漸漸融入了歐洲的本土文化,成了許多國家軍樂團的標配樂器,比如英國騎兵軍樂和法國騎兵軍樂等。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的定音鼓都無法調音,只能演奏出原始固定的音調。

17世紀初,定音鼓的應用還是侷限於作伴奏和加強節奏感之用,並且很少有記譜。不久之後,在歷史的契機下,音樂家們開始在定音鼓的鼓圈上裝上能調節鼓皮鬆緊的螺絲,於是定音鼓便開始成了一種能改變音高的樂器,最接近現代形制的定音鼓也因此誕生了。

隨着這個有着歷史意義的改變,能夠調音的定音鼓開始受到了包括巴赫、亨德爾在內的作曲家們的青睞。室外騎術表演音樂、室內合唱宗教儀式音樂乃至管絃樂隊裏,都開始出現了定音鼓的身影。

不過在那個時期,定音鼓演奏的音程大多都只有四度和五度,顯得比較單一。

隨着18世紀中期古典主義音樂興起之後,定音鼓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廣,海頓、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們紛紛開始發掘這種打擊樂器的可能性。

定音鼓能受到作曲家們重視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夠調音,但那時候,螺絲結構的調音裝置已經漸漸地不再能適應作曲家們的需求了。於是,繩緊型調音的定音鼓便應運而生了,這種形制的定音鼓的調音比螺絲形制的定音鼓更加靈活和方便。

貝多芬更是創造性地,將定音鼓當做獨奏樂器來使用。這個時期,非正統的調音音程減五度、小六度等,也開始被採用到定音鼓的演奏和調音中。

19世紀,機械式踏板的出現,使得現代形制的定音鼓正式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從此,定音鼓的調音只需用腳便可完成,而且滑音的演奏也成爲了可能。

這個改變,使得定音鼓的演奏變得更具變化性。浪漫派、印象派和現代派的音樂家們也因此開始在定音鼓上有了更多更豐富的表達。

時間來到20世紀末期。前面提到的那個讓人一個猛子扎進鼓裏的《定音鼓協奏曲》橫空出世了,阿根廷音樂家毛裏西奧·卡赫爾是其作曲者。

在樂譜的最後,他要求演奏者用盡全力一頭扎進鼓裏,可以說是非常喜感了。

這首曲子的誕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音樂演奏有了戲劇化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算是定音鼓演奏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至少,不少人都是因爲這部協奏曲纔對定音鼓產生興趣的。

事實上,幾乎整個二十世紀的學院派音樂都在探索音樂的陌生化的道路,即如何讓聽衆從音樂中感受到以前沒有感受過的新意。這部《定音鼓協奏曲》的出世,其實也是這種藝術思潮中的必然。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