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珍珠的蕭邦,80%的人都弄錯了蕭邦真正愛的是哪個珍珠?
表圈知名段子渾說之——最愛珍珠邦(蕭邦)成本控制雅,品控憂心家,天地良心珀,針行天下璣,九假一傻沛,最強戰力勞,花式統芯艾,
只蓋不磨格,技術狂吹歐,實力拼爹舵,今不如昔浪,專賣國人英,修橋大師昆,建橋大亨柏,
學生最愛丹,男表女芯卡,米勞米昆塔,保養吐血真,買芯送殼華,實力雕功典,永不磨損雷,
軍款個性漢,日吹大法工,琺琅專戶德,百年王者翡,富二標配舶,無敵夜光波,造假技術尼,
真假難辨萬,吊死樹上彼,萬年老二江,買鑽送表爵,限量定製帝,一桶好酒蘭,統芯紅腚豪,
最愛珍珠邦,無所不能G,狂拽炫酷羅,帝國元首朗,強行自產諾,雙眼骷髏理,強力外援龍,
時間靠猜陀,文藝屌絲度,親民實用梭,天文大戶雙飛翼,夫妻雙雙把家還
縱觀整個鐘錶史,蕭邦可謂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最輝煌的成功故事之一。誠然,這個由路易-於利斯·蕭邦(Louis-Ulysse Chopard)於1860年在瑞士汝拉山谷的松維利耶(Sonvilier)創辦的品牌擁有一個半世紀的深厚傳統。
歐洲文藝復興以後,世界璀璨的文化藝術精品不勝枚舉。製表工藝也是一如既往地追求完美和純粹。1860年,才華橫溢、工藝超卓的年輕表匠路易斯·尤利斯·蕭邦在瑞士汝拉(Jura)地區以鐘錶製造聞名的小村莊松維利耶(Sonvilier)創建了他的工坊,開始生產精密鐘錶。他匠心獨具,製作的表精確可靠,使得公司迅速建立名聲,其中又以製造具有高精確度的懷錶最爲著名。傳聞當時的瑞士鐵路公司都慕名而來,邀請蕭邦擔任供貨商。此後,這家公司火車誤點情況大大減少,從而也讓世人見識到了蕭邦精準的製表技術。
在經營出口碑後,蕭邦於1920年決定開始設計鑲嵌寶石的腕錶,1921年,蕭邦表創辦人的兒子保羅-路易•蕭邦(Paul Louis Chopard)在拉夏德芳(La Chaux-de-Fonds)開設分店,隨後將公司總部也搬遷到那裏。及至1937年,他將公司遷往高級鐘錶之都日內瓦,從而令品牌拉近與世界各地顧客的距離。1943年,路易-於利斯的孫子保羅-安德烈•蕭邦(Paul André Chopard)接掌蕭邦品牌。
20世紀60年代,保羅-安德烈•蕭邦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他的兒子之中沒有一個願意繼承他的衣鉢。就在這個時候,他遇上了來自德國普弗爾茨海姆鐘錶珠寶世家的卡爾·舍費爾(Karl Scheufele)經過簡短的會晤後,卡爾•舍費爾決定買下蕭邦公司。在舍費爾家族的推動下,蕭邦的國際化發展和飛躍開始了。這年,是1963年,蕭邦被收購。
40多年來,卡爾•舍費爾及其妻子凱琳一直主持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目前仍活躍於公司的運作。他們的兩名子女現在擔任公司的聯合總裁:卡羅琳•舍費爾(Caroline Scheufele)負責女士腕錶系列和珠寶部門,而卡爾-弗雷德理克•舍費爾(Karl-Friedrich Scheufele)則主管男士腕錶系列和設於弗勒裏耶(Fleurier)的蕭邦製表廠,即L.U.C機芯的生產地。
爲紀念公司創始人路易斯·尤利斯·蕭邦(Louis- UlysseChopard),蕭邦推出了一款男士腕錶系列,並命名爲L.U.C。這款腕錶最初的創意也和蕭邦先生在創業之初的想法有關。L.U.C系列腕錶利用傳統的製作方式,達到了返璞歸真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腕錶的開發,爲蕭邦的腕錶製作工藝成就了一座里程碑。
只有可以獨立生產自己的機芯才能夠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品牌,並且只有全部零件來自本廠才能成爲令人嚮往的製造品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93年,公司在弗洛伊利爾——一個有着腕錶製作傳統的小鎮,設立了高科技製造中心,經過三年的辛勤工作和不斷的實驗和測試,完完全全由蕭邦設計、生產的新機芯,終於在1996年誕生了。
1997年,“L.U.C 1860”男士腕錶由專業記者和腕錶零售商推薦,當選爲年度最佳腕錶。2000年3月,蕭邦推出了採用1.98機芯的“L.U.C Quattro”。這種機芯在市場上可謂絕對的創新,因爲它搭載了四枚發條盒(2×2互疊式),使得該腕錶可以達到9天的動力儲備。它獲得了2項專利,加上日內瓦印記使這款腕錶成爲了無法複製的經典。
短短几十年間,蕭邦(Chopard)躋身國際知名大型奢侈品牌之列。蕭邦(Chopard)是爲數不多的獨立家族企業,這樣的成功在世界上可謂鳳毛麟角,主要活躍兩大領域:一是女裝腕錶、珠寶及高級珠寶;二是男士腕錶並把蕭邦(Chopard)引領至複雜鐘錶領域。
有表友說是因爲蕭邦是做珠寶起家的,在手錶設計上大量運用珍珠,貝母等元素。其實我覺得並不是這樣,是因爲蕭邦牛逼的一款機芯——L.U.C 96
1996年,蕭邦製表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在弗勒裏耶(Fleurier)創建了高級製表廠,並推出品牌“自制”機芯L.U.C。此舉進一步推出山之作——L.U.C 96機芯,這是品牌重返高級製表殿堂的代表傑作,又以L.U.C命名,因此它實際上定位了蕭邦極盡傳統制表工藝之美的標杆之作。
在鐘錶界的地位,蕭邦無疑無法與百達翡麗相抗衡,但有一個例外,就是L.U.C 96機芯,上鍊功率十分之高,是一支可以追趕百達翡麗240機芯的異軍。需要承認的是,蕭邦96機芯在真正價值上與240機芯存在差距,但它的高級版本,同樣非常精彩。L.U.C 96有很多版本,普通版就已經具備很高的工藝性,此外它還有日內瓦印記版本,QF認證版本,這兩個版本顯然要更加高級。
珍珠陀的英文名爲mini-rotor,其問世於上個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之所以會出現這樣mini的轉陀,是因爲一方面是發條遊絲的性能改良了(技術原因),另一方面是人們開始追求纖薄的手錶(時尚原因)。不同於傳統擺陀和夾板並排獨佔一個水平空間的局面,這種小型或mini型擺陀則是“藏身”於夾板中,這就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當然也節省了空間,所以機芯纔會變得更薄。
但這樣做的一個缺陷是因爲要搭配比較細的發條鼓,所以動力儲備也就不會很長,而且爲了節省能量,一般也不會加裝其它模組,也就是功能不會太複雜。另外,由於珍珠陀體積較小,所以受手部擺動或地心吸力的影響也自然較少。
但是這樣的話,機芯的運轉能力也會相對遜色,爲了最大程度上克服這一缺陷,很多大牌手錶都會不惜血本採用貴金屬材質製作珍珠陀,比如黃金、紅金、白金、甚至鉑金,所以超薄手錶造價不菲是有原因的。由此,珍珠陀的三個明顯特點就是:小,美,貴,稱其爲“珍珠陀”不是沒有道理的。
傳統的大型轉陀手動上鍊機芯,根本分爲兩有些,一是擔任齒輪滾動、擒縱作業的主機芯組件;第二有些則是在上蓋加裝的轉陀體系,其效果是透過手腕滾動而股動轉陀搖擺,然後把動力貯存在發條鼓內。而這麼的大陀,天然會體積巨大,極爲厚重,一同會隱瞞住大多數的機芯部件,讓人在賞識背透機芯之餘,難免會發生少許惋惜。
而珍珠陀的誕生,就彌補了這一惋惜,它的轉陀沒有像傳統構造般隱瞞機芯組件,所以在通明表底下,一切小巧有致的機件有些,都能坦蕩蕩的讓人窺見。因爲珍珠陀的體積較細,受手部搖擺或地心吸力的影響也天然較小,作業才幹會相對差勁,當下選用珍珠陀的品牌並不是許多。此外這些年大表盤的盛行,長動力功用大受歡迎,使厚重機芯再次回潮,珍珠陀腕錶反而成了小衆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