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提琴時,按弦的手爲什麼要抖?
相信無論是現場看過音樂會,還是看過相關視頻的同學們都會發現,在樂團裏,絃樂組的演奏都會有一個比較引人注意的特徵,即樂手按住琴絃的手總會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地顫抖:
按照常理來說,爲了保持一定的音準,手在按住琴絃之後應該儘量保持穩定纔對啊。難道是這些提琴手們故意搗亂,還是他們都得了帕金森症嗎?
稍微觀察過絃樂團的編制的同學們都會發現,在絃樂團裏存在着四種不同規格的樂器,它們分別是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和低音提琴(Contrabass)。
這四種樂器按照體積從小到大的順序,其音域依次降低。音域最高的是小提琴,其次是中提琴,再次是大提琴,而音域最低的則是低音提琴。
其中,小提琴四根弦的定弦音高分別是g、d1、a1、e2,中提琴的是c、g、d1、a1,大提琴的是C、G、d、a,低音提琴的則是E2、A2、D1、G1。
順便一提的是,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這三者都是同宗的樂器,而低音提琴則是從維奧爾琴演變過來的。這一點,從它們琴體的形狀和定弦上就可以看出差別。
光憑藉四個空絃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然都是滿足不了演奏的需求的。那麼,除了這些空絃音之外的其它的音該怎麼達到呢?
這就要靠按弦了。以小提琴爲例,其指位對應的音高大致如下:
你可能要問了,我見到的小提琴的指板上面明明都是光溜溜的一片黑,除此之外啥也沒有的啊,你這上面的音高線和格子啥的都是哪來的?
事實上,提琴家族的四種樂器的指板上面確實都是什麼都沒有的。而上圖的這種,其實是貼了一種爲初學者準備的名叫“指位貼”的東西。
畢竟,小提琴不像吉他那樣有固定的品格,而是一種無品樂器。按下的位置是什麼音全憑演奏者自我的肌肉記憶和感覺。這也是提琴樂器的入門相較很多別的樂器要難得多的一個原因。
當然,這種指位貼既不美觀也顯得很不專業。一般在培養起了一定的樂感之後,初學者便要試着去擺脫它。
在回答演奏提琴時按弦的手爲什麼要抖的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提琴的發聲原理。
提到這個,我們便不得不介紹一下演奏提琴必不可少的一種配件:琴弓,也叫弓子。提琴的琴弓一般由兩部分構成,即弓身和馬尾毛。
衆所周知,小提琴是拉絃樂器,也叫擦絃樂器。
一般來說,樂手的演奏都是左手按弦,右手持琴弓用馬尾毛的一面來擦弦,就像下面這樣:
琴弓馬尾毛的那面架在哪根弦上,加以來回地擦弦,哪根弦就會相應地振動,繼而發出聲音。
介紹到這,有同學可能又要問了,馬尾給人的感覺不是滑溜溜的嗎,爲啥用它去擦弦弦就會振動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又要提到拉琴必不可少的另外一樣東西了:松香。
松香是一種天然樹脂,我們的琴弓的馬尾毛在擦上了這樣的一種樹脂之後,就會帶上較強的摩擦力。用這種帶有較強摩擦力的馬尾毛去擦弦,弦就會隨之振動而發聲。
事實上,演奏提琴時按弦的手之所以會抖,不是因爲樂手成心搗亂,也不是因爲得了帕金森症,而是因爲這是一種名叫“揉弦(Vibrato)”的演奏技法。
這種技法,基本上是如今提琴演奏長音時默認的技法配置。
這種技法的應用,會使得提琴音高的表現趨於不穩定,但同時更會使提琴的音色得到一定的柔化和弱化,變得更加婉轉而優美。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揉弦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手臂揉弦,一種是手腕揉弦。手臂揉弦需要調動整個手臂來參與揉弦的過程,音高變動幅度較大;而手腕揉弦則只需動用手腕力量,其音高變動幅度較小,表情更爲細膩。
但無論是手臂揉弦還是手腕揉弦,我們都要注意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便是,揉弦時偏離的音高應該是低於原音高的。如果偏離的音高是高於原音高的,便會給人一種音準有問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