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電子音樂是當代音樂的未來?
相信無論是剛接觸編曲的還是已經進入音樂行業的同學都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即當代音樂的製作已經與電腦、合成器等電子設備結合得越來越密切了。
而且,以合成器音色爲主的電子音樂也已經在歐美地區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的電子音樂這幾年也漸漸有了擡頭的趨勢。
另外,即使是在製作一些以原聲樂器的演奏爲主的音樂的時候,一些電子類的音源還是會得到廣泛的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氛圍類音色和鋪底類音色等。
電子音樂,簡稱電音,是一種使用電子樂器以及電子音樂技術來製作的音樂。因此,傳統的原聲樂器在電子音樂製作裏的佔比通常是比較低的。
一般而言,電子音樂以使用電子機械技術與使用電子技術製作的聲音爲其標誌。使用電子機械製造聲音的設備有電傳簧風琴、漢門式電風琴與電吉他;而純粹的電子聲音製造設備則有特雷門琴、聲音合成器與電腦。
在剛出現時,電子音樂曾經幾乎完全屬於西方藝術音樂的體系。但自1960年代晚期以後,隨着科技的進步,製作電子音樂的成本開始逐漸得到了降低。這之後,現如今風靡全球的流行化的電子音樂纔有了誕生的土壤。
在今天,電子音樂已經成了一個較爲廣而雜的概念了,其包括從實驗藝術音樂到商業性電子音樂如電子舞曲等的諸多流派。
電子音樂的起源是在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這一段時間裏。經歷過以電力革命爲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西方世界,有了關於電力運用的技術理論和機械硬件的基礎。
於是,在這一體系逐漸成熟的同時,音樂家們便開始嘗試用這一新興產物及其衍生物做音樂了。
而說起電子音樂的起源,有幾位藝術家就不得不提一下。
1907年,也就是三極真空管發明後的一年,意大利鋼琴家及作曲家費盧西奧·布索尼出版了《音樂新美感的描述》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到了自己關於未來音樂發展的可能性和一些期望。
他認爲音樂不應該侷限於人類現有的這些樂器,並表達了對新興誕生的電子樂器的強烈興趣,並預測未來機器會在音樂裏佔有一定的地位。他的這本書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第一批的電子音樂家。
1913年3月11日,未來主義藝術家路易吉·盧梭羅將他的宣言《噪音的藝術》出版。之後他開辦了幾場以怒吼、呼嘯、攪亂、汩汩水聲等爲主的音樂會。
1919至1920年間,李昂·特雷門發明了歷史上最早的電子樂器之一的特雷門。
1944年,哈利姆·埃爾-達巴利用笨重的鋼絲錄音機錄製具有古老傳統的薩爾典禮,並在中東廣播電臺錄音室使用混聲、回聲、電壓控制以及再錄製處理這些素材。
1954年,史托克豪森創作了他的《研究2》——第一部以樂譜形式出版的電子音樂作品。
電子音樂的製作是在合成器被正式發明之後,才逐漸走上了正軌的。歷史上的第一臺加法合成器是在1955年由美國無線電公司發明的,名叫MKI。1961年,米爾頓·巴比特創作他的第一部電子作品《爲合成器作曲》時便用到了這臺合成器。
它由大量的電子管組成,可以將不同諧波的正弦波組合起來形成複雜的聲音。可以說這個合成器第一次真正地把音色的無限可能性展現給了世人,也奠定了音色控制在電子音樂裏的重要地位。
隨着時間的推移,合成器的體積開始變小,設計也變得越來越科學合理了,最終成了現代電子音樂製作裏不可或缺的設備。
而自從這種設備得到了音樂家們的認可之後,世界上的各大廠商也都開始推出各式各類層出不窮的合成器。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加法合成器,減法合成器、採樣合成器等等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電腦技術逐漸成熟之後,軟件合成器開始嶄露頭角,原本有實體的合成器被製作成了電腦上的程序。時至今日,電腦上的各種軟件合成器已經完全可以勝任電子音樂的製作了。
現在,除了現場演出可能還是需要硬件合成器或碟機之外,其它情況一般都不需要別的設備了。只要有一臺安裝了宿主和軟件合成器的電腦,即使是坐在牀上,你也可以成爲一名"臥制"(Bedroom Producer)。
在經歷了浪漫主義音樂家們對傳統音樂創作和表達技巧的幾乎是窮盡式的發掘之後,新時代的音樂家們忽然感覺在這條傳統的創作道路上越來越找不到方向了。
就像沒有誰敢說自己交響曲能比維也納三巨頭寫得更好一樣,當時的音樂家們面對着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乃至巴洛克以前的音樂家們在傳統音樂上取得的後人無法超越的成就,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創作的瓶頸。
歷史告訴我們,每當這種結構性的瓶頸出現的時候,往往就是破舊立新的最佳時期。傳統音樂的框架限制使得新音樂的創作突破受到了限制,那麼,就應該去主動打破這種框架的限制。
而電子音樂的出現,則無疑是一種最佳的破舊立新的方式。電子音樂爲當代音樂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音色。
畢竟,無論是音階、調式、曲式還是頻率等要素,都已經被歷史上的音樂家們研究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而只有音色,是隻有在科技進步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才能徹底解鎖的一項要素,是以前的音樂家唯一一個不可能完全解鎖的要素。
不像音階、調式等要素,音色世界的豐富程度可以說超乎我們的想象。這個廣闊無垠的世界,給了當代音樂全新的生命,給了當代音樂一個可以被無盡探索的未來。
而現在電子音樂能從當年那等同於噪音的尷尬境地,獲得如今部分商業性電子音樂能夠風靡全球、世界許多著名院校都開設有實驗性電子音樂學科的地位,筆者認爲這並不是一種偶然,而是音樂發展和人類審美髮展的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