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感都這樣了,你還敢“亂踩踏板”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鋼琴下面的三個踏板的功能。其中,我們有提到,在這三個踏板之中,我們用到的最多的其實是最右邊的延音踏板。而在一般的語境下,提到鋼琴的踏板,我們一般也都會認爲指的是延音踏板。
而正是因爲這個踏板的存在感之強,很多同學都會對其產生一種依賴或者逆反的心理,即喜歡演奏鋼琴時全程踩踏板,或者完全不踩踏板。事實上,這兩種做法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有問題的。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使用踏板呢?
雖然我們不能排除有的曲子需要全程踩踏板的情況的存在,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全程踩踏板,我們往往都會得到一種渾濁的聽感。
我們知道,延音踏板的工作機理是使壓在琴絃上的制音器從琴絃上起開,從而使琴絃的振動變得可持續。所以說,如果我們全程踩踏板,那麼我們彈下的每一個音都會可持續地振動,一直到其動能耗盡爲止。
如果你演奏的曲子的曲速較慢,慢到你需要等每一個音或和絃的音都自然消失之後,纔開始彈奏新的音或者和絃,那麼全程踩踏板自然無所謂。
但如果你演奏的曲子的曲速較快,那麼很有可能,當曲子的和絃已經發生變化的時候,你演奏的上一個和絃的音還沒消失。這就意味着,上一個和絃的音會加入到你下一個和絃的和絃音的構造之中。
在這裏,我們以《D大調卡農》爲例,給大家聽聽全程踩踏板是個什麼效果。爲了更好地展示出全程踏板的效果,在這裏原曲的曲速被稍微地調快了一些。
可以發現,這個演奏基本上是一片糊了。要真彈成這樣,相信你的鋼琴老師在聽完之後,對你的態度一定會變得特別的儒雅隨和。
既然有全程踩踏板的同學的存在,那麼相應地,就一定會有全程都不踩踏板地演奏曲子的同學的存在。
雖然說有不少的曲子確實沒有要求我們踩踏板,比如巴洛克時期的一些作品和一些節奏歡快的兒歌。但是,如果不考慮作品的時期和風格,所有曲子一律都全程不踩踏板,那麼我們往往都會得到一些奇怪的效果。
上面是演奏肖邦的幾首曲子踩了踏板和不踩踏板的區別。我們能夠很明顯地發現,不踩踏板演奏肖邦的曲子的話,原曲的那種抒情的感覺一下子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比較滑稽的感覺。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演奏就是完全錯誤的,畢竟每一個作品肯定都不止一種演繹的方式;但是,如果想要還原出原曲的感覺或者說迎合聽衆的審美需求的話,那麼這樣做就是有一定的問題的。
事實上,延音踏板的使用遠遠沒有很多同學想象的那麼難,但如果想要熟練地使用好延音踏板的話,那還是得花一番工夫的。
踩踏板的時候,我們需要把前腳掌中部放在踏板的圓端上,腳掌要一直緊貼着踏板,腳後跟則始終着地,作爲支點進行活動。腳掌切忌離鋼琴過近或過遠。
踩踏板的方式根據踩踏板的深淺,可以分爲全踏板、半踏板(1/2踏板)、1/4踏板、3/4踏板,或有控制地逐漸加深地踩下等。而放踏板也有一次全部放完,放一部分(1/4,1/2,3/4等)或有控制地慢慢放起等的幾種類型。
在音或和絃彈奏的同時踩下的踏板叫同步踏板、直踏板,這種踏板應用得最多;在音後切換的叫切分踏板,可輔助連奏、和聲連接以及加強旋律的歌唱性等;在音前踩下的踏板,叫預備踏板,多用於樂曲或新段落的開始或較長時值的休止符之後。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踩踏板的方式叫作抖動踏板,也叫顫音踏板,是一種連續不斷地急速更換踏板的踏板踩法。這種踩法多用於連續的音階上,可使得演奏過程中音量能夠得到保持,又可避免聲音的渾濁。
踏板既然有踩那就自然會有收,踏板的收分爲強收和弱收。強收是指猛然地放開踏板,其往往會使音樂戛然而止,從而帶來一種強烈的音響效果;弱收則是緩慢地放開踏板,音響效果比較柔和細膩,適合抒情的樂曲或片段。
在應用這些踏板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掌握幾個簡單的規則。一是根據和聲的變化來更換踏板,即儘量不要讓上一個和絃的音干擾到之後的和聲。
二是根據音區的不同來選擇踏板的使用方式。如果演奏的音或和絃裏低音區的音較多,那麼踏板的使用就要收斂一些,避免低音之間互相疊置,使得音樂變得渾濁;高音區的音較多的話,踏板的使用則可以稍微放開一些。
三是根據樂曲的性質、音樂的形象、音樂的語氣來決定踏板的使用。抒情歌唱性質的旋律,一般用切分踏板;雄壯有力的旋律,可以選用直踏板或切分踏板;活潑歡快的旋律一般用直踏板;舞蹈性質的旋律一般用直踏板;復調性質的旋律少用或不用踏板。
四是根據作品的時代和風格來選擇踏板的使用方式。比如演奏現代鋼琴發明之前的很多作品需要少用或不用踏板,而演奏很多的浪漫派作品則需要多用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