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歌手能取代真人歌手嗎?
隨着音頻技術行業的不斷進步,相信大家已經對音樂製作行業電腦全程介入的現實司空見慣了。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基本不用樂器實錄,而只要在電腦上調動VST音源就能實現音軌的的錄製。
事實上,不僅僅是樂器,如今的虛擬人聲製作的技術也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在一些時候,我們只需要調動一些虛擬人聲的製作引擎就可以實現音樂demo的唱作。
YAMAHA公司出品的這款VOCALOID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款虛擬歌手引擎了。而在促使VOCALOID大火的因素中,自然少不了幾位成功的虛擬歌姬的形象。
世界上首位成功的VOCALOID虛擬歌姬即初音未來(初音ミク)。在2007年,CRYPTON FUTURE MEDIA以YAMAHA的VOCALOID系列語音合成程序爲基礎開發出了初音未來的音源庫,其音源數據資料採樣於日本聲優藤田咲。
在初音未來的衆多歌曲中,《甩蔥歌》也許是最廣爲人知的一首了。也是因爲這首歌,拿着一根大蔥的初音才成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形象。
而當VOCALOID進入了中國之後,如今在國內虛擬偶像界頂流存在的洛天依便誕生了。
誕生於2012年的洛天依的聲源採樣自知名配音演員山新。這個設定爲十五歲少女的虛擬偶像在推出的短短几年內就收穫了全息演唱會、與明星同臺和登上跨年演唱會舞臺等多項成績,成爲了目前最炙手可熱的虛擬偶像之一。
除此之外,VOCALOID家的虛擬歌手還有言和、樂正綾、樂正龍牙等等,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虛擬偶像的家族。
而如果你想讓洛天依等虛擬偶像來演唱你寫的歌,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購買VOCALOID的編輯器和歌手聲源。接下來,根據編輯好的歌曲的MIDI文件,或者直接編輯MIDI文件,來調整演唱的音高,之後填入相應的歌詞,最後進行一些精細的調整校正即可。
整個過程其實比較簡單,最難的部分還是最後的精細化處理。一首VOCALOID歌曲演唱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最後這個環節做的好壞。只有掌握了真人演唱的一些規律並應用到調節過程中,才能創造出人性化的歌聲。
UTAU同樣也是日本製作的一款虛擬歌手引擎。在日語裏,UTAU是“歌う”即唱歌的意思。
想必國內最瞭解UTAU這款引擎的同學們都是老B站用戶(二刺猿)了。在國內,UTAU的用途除了與VOCALOID相同的虛擬歌手功能之外,最重要的一個便是用於鬼畜了。
相信經常看B站鬼畜區的同學們都會或多或少地熟悉葛平老師的聲音。這位葛平老師,就是九零後童年回憶中“藍貓”一角的配音演員。
在經過聲音的採樣收集和處理之後,葛平老師正式地成了UTAU虛擬歌手的一員,在鬼畜明星層出不窮的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影響力。
相較於VOCALOID,UTAU有一個優點就是聲庫更加容易製作,也就能夠更容易地創造出新的虛擬歌手來。而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虛擬歌手都是一些鬼畜明星,比如金坷垃三人組、竊格瓦拉、王境澤、麪筋哥和洪世賢等等,他們都有着鬼畜區UP主製作的聲庫。
在具體的操作上,UTAU和VOCALOID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都需要錄入音高線、輸入歌詞以及精細調整等步驟。
嫋嫋這款國產虛擬歌手引擎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其確實是我國音頻行業在虛擬歌手這個領域做的一次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VOCALOID和UTAU需要在歌詞輸入時輸入拼音或日文假名,在嫋嫋上我們可以直接輸入中文歌詞。
另外,製作嫋嫋的這家迪聲公司也有在打造自己的虛擬歌手庫,支持用戶自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虛擬歌手。
在具體操作上,嫋嫋與以上的兩款軟件也是大同小異的。
相較於以上的幾款虛擬歌手引擎,Synthesizer V Studio可能是第一款在真正意義上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虛擬歌手引擎。
這款引擎運用了混合使用人工智能和拼接樣本的方法來對歌聲進行合成。這兩種方法的融合使得最終得到的歌聲更加自然,還呈現出了全人工智能所限制的創作自由。
Synthesizer V Studio Pro已於2020年7月30日正式發售,價格12800日元(不含稅)。同時發行的還包括日本女性VOICEROID聲庫琴葉 茜・葵的Synthesizer V版本。
與VOCALOID相類似地,Synthesizer V Studio也有着自己的虛擬歌手偶像。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引擎是中國的一位天才少年於日本進行開發的。
最後提到的這款X-Studio可以說是目前虛擬歌手引擎能做到的一個天花板了。
與前面的幾款很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這款引擎沒有任何的本地聲源也無需下載聲源,所有的運算和合成都在雲端結合人工智能來完成,其呈現出的人性化和自然化的程度目前無出其右。
目前該引擎支持的幾個歌手,包括小冰、何暢、陳子瑜和陳水若,都有着各自獨特的聲線和擅長的音樂風格。
其中,官方示例的如何暢演唱的《遇見》一曲,就在自然化和人性化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另外,這款引擎也是支持中文歌詞直接輸入的。
就像有人會提問虛擬樂器插件能不能取代樂器實錄一樣,虛擬歌手能否取代真人歌手其實也是一個挺值得思考的問題。
就目前的技術情況來看,虛擬歌手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之下,已經具備了真人歌手入門級的演唱水準。也就是說,在一般歌曲的DEMO創作中,使用虛擬歌手是還可以接受的一個情況。
但如果追求出版級的演唱水準,目前的相關技術還是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
一方面,如果致力於讓虛擬歌手儘可能朝真人演唱看齊,那麼整個相關行業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僅是聲樂研究方面,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也道阻且長、
另一方面,如果想要發掘出屬於虛擬歌手獨特的聲樂審美,那麼則面臨一個在聽衆中間建立新的審美的過程。
其實,這個過程有些類似於當初電子樂器誕生初期的境況。聽慣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原聲樂器的人類突然要接受一些在當時看來很新進的電子設備發出的“奇怪”的聲音,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
畢竟,時至今日很多保守的人還是對電子樂器嗤之以鼻,而對電子樂器和電子音樂情有獨鍾的也大有人在。
總的來說,關於這兩個方面的研究,筆者認爲可以兼顧而並不矛盾,就像現在有的虛擬樂器插件就是在竭力還原真實樂器的演奏,而有的則在純粹的電子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開闢出了屬於電子音樂的審美。這二者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