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交響樂是如何誕生的?
往常,在每年的新年之際,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都會響起美妙而悠長的音樂聲。今年,由於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惡化,很多國家的新年音樂會都被迫取消。這對樂迷們來說是件比較遺憾的事。
那些或激昂交錯或深沉低婉的交響樂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讓那麼多聽衆含商咀徵,一方面自然有其本身無以復加的音樂魅力的原因,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交響樂那深厚的文化底蘊。
先讓我們來簡單地瞭解一下交響樂的概念。“交響樂”一詞源自於希臘語,意即“和音”、“和諧”。交響樂是由意大利歌劇序曲演變而來的,一般是爲管弦樂團創作的,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絃樂曲。
在西方音樂的發展歷史裏,中世紀及其之前的音樂,無論是宗教音樂還是世俗音樂,大部分都是以聲樂爲主的。器樂在這些音樂中通常都只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現,又或是被用來填充缺少的聲部。此時的交響樂還沒有誕生的土壤。
十六世紀中葉,西方的文藝復興進入了高潮時期。由於新的社會階級開始在原本的封建社會的內部萌芽和發展,一些新潮進步的思想也開始逐漸形成,其中就包括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期望文藝創作能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一味地服務和受制於宗教。於是,文學和藝術的創作得到了解禁,並迎來了一段空前的高速發展期。而音樂,則是其中最大的受惠者之一。
這一時期,五線譜得到了完善,印刷術被運用到了曲譜上,組成交響樂隊的很多樂器也都被人們發明了出來。小號、長笛、雙簧管等現在我們能在交響樂隊裏看到的樂器都是在這個時期逐漸誕生和流行開來的。
同時,人們對樂隊也開始有了新的理解:樂隊就是各種不同的音色的相互結合。因此,很多音樂家都開始嘗試在樂曲裏讓不同的樂器對話和組合。這些嘗試,都可以看作是交響樂最初萌生的新芽。
不過,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一詞的含義和現在還是不一樣的。當時的交響樂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
到了巴洛克時期之後,一些歌劇和清唱劇等聲樂作品中的序曲及間奏曲開始被人們稱作交響樂。
這之後,交響樂慢慢成了純粹的器樂曲,不再有人聲參與。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後來的十九世紀初,貝多芬在其《第九交響曲“合唱”》中再度加入了人聲,而這部作品也被認爲是貝多芬在交響曲領域達到的最高水平。
十八世紀初期,交響樂終於成爲了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並有了自己比較明確的定義。
1759年,交響樂之父海頓的《第一交響曲》的問世,標誌着交響樂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轉折。海頓將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結構形式正式確立了下來,從此真正意義上的交響樂終於出現在了歷史上。
交響樂的誕生,自然離不開交響樂隊。而現代的交響樂隊,其實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共經歷了三個世紀的複雜發展過程才最終定型的。
事實上,在交響樂隊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歷代作曲家所採用的樂隊形式是非常多樣的。不過這些形式也不外乎兩種,即小交響樂隊和大交響樂隊。這兩種樂隊都包括有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
小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通常包括有:
絃樂器:第一小提琴六至八個,第二小提琴四至六個,中提琴二至四個,大提琴二至四個,低音提琴二至三個。
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各兩個。
銅管樂器:法國號和小號各兩個。
打擊樂器:定音鼓一對。
小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有時候往往還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單簧管和小號等。莫扎特的後期交響曲創作有時候省略小號或定音鼓,有時候省略雙簧管。
相反地,小交響樂隊有時候也有所擴充,甚至接近大交響樂隊。這種擴展的形式時常被用在當時的歌劇樂隊和清唱劇樂隊中,交響樂作品應用這樣的樂隊的就少得多。
大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通常包括有:
絃樂器:第一小提琴十二至十六個,第二小提琴十至十四個,中提琴八至十二個,大提琴六至十個,低音提琴六至十個。
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個,此外往往還加用這些樂器的變形樂器,例如短笛(偶爾也採用中音長笛)、中音雙簧管(或英國管,偶爾也採用抒情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偶爾也採用小單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銅管樂器:法國號四個,小號二至三個,長號三個,大號一個或兩個。
打擊樂器:定音鼓、三角鐵、小鼓、鈸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組樂器外,往往還加用豎琴,而且多半是用兩個。
大交響樂隊大約由六十至九十人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這種樂隊有時也壓縮一部分樂器的數量,特別是減少絃樂器的數量、但有時也擴大某一組樂器中的個別樂器的數量或全組樂器的數量,以及加用一般樂隊少見的個別樂器,如鋼琴或管風琴等。
從小交響樂隊和大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種類上可以看出,長號是決定樂隊所屬的類型的標誌。缺少長號的樂隊只能算是小交響樂隊,因爲一個大交響樂隊必須有三個長號和一至兩個大號。如果只有一個長號,也只能算是小交響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