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的“和聲”是如何出現的?

西方音樂的“和聲”是如何出現的?

也許很多剛開始學音樂的同學都會對彈鋼琴的人兩手並用的演奏感到好奇。明明右手已經彈了旋律了,左手在那裏彈的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如果只聽右手彈的旋律自然不是不可以,但加上左手之後,整首曲子的聽感就會得到質的提升。這其中,都是“和聲”的功勞。

那麼,和聲,這個學音樂就繞不開的課題,究竟是怎樣出現在西方的音樂史上的呢?

要追溯和聲這一學科的起源,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又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畢達哥拉斯創立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用數學來解釋,並且秉承着數學是完美而和諧的觀點。

雖然在今天看來他們的觀點有些偏頗,但在那個時代他們卻用數學卻解開了自然界一個個的謎團,包括一些關於音樂的,像頻率和音高之間的關係這類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和絃構成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音程,而畢達哥拉斯則是對音程理論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據說有一次,他走在大街上,忽然聽見鐵匠打鐵傳來的各種音高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使得他開始思考影響打鐵聲音音高的因素。經過研究之後,他發現,鐵片震動的速度越快,音調越高,反之則反。

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他開始用琴絃做實驗。跟他預想的一樣,弦長比較短的弦振動得比較快,音高也比較高。接着他以數學的思維開始思考弦長和音高的關係,發現我們今天所說的八度音程的弦長比是2:1,五度音程的是3:2,而四度音程的是4:3。

這些音程我們今天都叫做完全協和音程,也叫純音程。完全協和音程的音一同奏出的音響效果是十分和諧的,符合當時最普遍的審美。由此,畢達哥拉斯學派便堅信協和的音程是跟簡單的整數比密不可分的。

到了公元九世紀,一些宗教音樂家開始嘗試在基督教的格里高利聖詠的單線條旋律的下方加一個平行四度或五度的線條。這就是最開始的複音的形式,被稱作“奧爾加農”。

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奧爾加農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各種不同的協和音程都開始進入到了這個體系之中。

再後來,這些加入的音樂線條也開始被音樂家們賦予了獨立性,產生了一套最基本的對位法則。於是,復調音樂便誕生了。

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盛行的西方音樂又發展出了三和絃,聲部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到了巴洛克時期,有關和絃的理論終於被人整理歸納,這個時候,就開始有人提出了“和聲學”的概念。

1722年,法國作曲家拉莫的理論著作《和聲學》首次提出了功能和聲的概念。後來,有了雨果·裏曼對和聲理論進一步的貢獻,古典和聲理論便得到了正式的確立。

這一理論體系至今仍然是調性和聲研究的基礎,也是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音樂學院都會教授的課程。

浪漫主義時期之後,古典和聲的調性已經變得非常複雜了。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的作品《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使得古典和聲的調性和聲體系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從此,和絃外音的運用得到了解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爲代表的印象派作曲家形成了一套印象派和聲語言。其和聲特點是注重色彩而非功能,多采用高疊和絃和平行進行,淡化了和聲的功能。

可以說,功能和聲學從那時候開始就已經不再是和聲學研究的唯一理論了。這也給後來其它的和聲學體系的出現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近代以來,由於聽衆對不協和音響的包容程度的提高,無調性音樂和聲理論和爵士和聲理論等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時至今日,和聲理論也還在一步一步地完善,未來音樂理論的發展會是怎樣的一副光景,我們都還不可預知。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