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纔是樂器之王?
提到“樂器之王”的這一稱呼,很多同學腦海裏浮現的可能都會是鋼琴的模樣。作爲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的聲學樂器,鋼琴有着極強的表現力,不愧於“樂器之王”的這一稱呼。
但是,世界上還真就有這麼一種樂器,其表現力之強,甚至能讓鋼琴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電影《閃光少女》中有這樣一個“鬥琴”的片段。演奏民族樂器的學生和演奏西洋樂器的學生分成了兩個陣營,進行民樂和西樂的PK,雙方不分上下,一度陷入了僵局。
直到嗩吶那充滿靈氣(也可以說是騷氣)的聲音出現之後,無論是提琴、銅管還是鋼琴都完全無法跟上它的旋律和節奏,於是本來那勢均力敵的場面終於被打破了:
電影中對嗩吶的表現雖然不是很多,但單單這一個“鬥琴”的片段,就足以讓人對這種能讓有着“樂器之王”之稱的鋼琴敗下陣來的樂器淪肌浹髓了。
關於嗩吶挑戰鋼琴“樂器之王”稱號的這一茬子事,其實早已經在民間悄然發生了。從一則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段子中,我們便可以窺見端倪:
此處應有黑人擡棺:
(話說沒人覺得BGM裏的lead音色特像嗩吶嗎?)
嗩吶雖然目前是被劃歸到了我國民族樂器的行列之中,但關於究竟它是不是一種土生土長的中國樂器這一點,目前學術界還沒能取得共識。
一種較爲出名的觀點認爲,嗩吶是在大約公元3世紀時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當時處於晉朝的中國的。而嗩吶這個名稱,則是古代波斯語Surnā的音譯。這一時期,嗩吶可能只傳到了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區。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更可信的觀點是,嗩吶是在唐朝時由中東地區傳入中國的。這個時期,嗩吶在當時的中東地區已經廣爲流傳了。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進行得十分頻繁,所以這個時期傳入一件像嗩吶這樣的樂器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更重要的是,一尊唐朝的騎馬吹嗩吶俑成了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但是,儘管唐朝已經有了這種類似嗩吶的樂器,但這種樂器與明朝文獻正式記載的嗩吶之間,卻似乎並沒有一脈相承的跡象。
明朝的古籍中,正式地有了關於嗩吶的記載。據記載,嗩吶在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已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的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還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明朝王圻編纂的《三才圖會》中對嗩吶這種樂器進行了最早的描述:“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爲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到了明朝後期,在我國傳統戲曲音樂,如崑曲中的嗩吶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其可以用來伴奏唱腔和吹奏過場的曲牌,不過一般僅限於北曲曲牌,有着一定的儀仗樂的性質。
清朝時期嗩吶稱爲“蘇爾奈”,並被編進了當時宮廷的《回部樂》中。清朝中葉後,嗩吶這種舶來樂器因其“熱鬧喜慶”的特點,迅速地佔領了一些演奏難度較高但聲音又不夠響的傳統樂器的地盤,並逐漸擺脫了其過往的胡樂、軍樂和儀仗樂的刻板印象。
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與衆不同的音色,嗩吶在日後漸漸變得“沒有朋友”,即沒有太多的樂器能夠與其合奏,或者說即使合奏了,別的樂器也只能完全淪爲配角。因此,很多藝人都對這種樂器敬而遠之。於是,嗩吶藝術也在近現代迎來了傳承的低潮。電影《百鳥朝鳳》裏也提到了這一點。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已經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着目前網絡上大量的關於嗩吶的段子和演奏視頻的爆火,相信這種寶藏樂器終有一天會重新迎來複興的曙光。
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同學們可能都感受不到,嗩吶這個樂器在以前可是真的像段子裏說的那樣,從人出生一直吹到被人擡走爲止的。每逢人生中的大事,在其儀式上往往都少不了嗩吶的身影。
無論是在紅色喜事上吹起一首喜歌來迎接新人:
還是在白色喜事上吹起一首哀歌來送別故人:
嗩吶都能夠恰到好處地渲染出對應的氣氛。在婚禮上,嗩吶可以表現得活潑靈動,讓人聽了忍不住手舞足蹈;在葬禮上,嗩吶又可以表現得悲壯淒涼,讓人聽了禁不住潸然淚下。
正是因爲這種極爲可塑的特性,民間又給了嗩吶“樂器流氓”的稱號。這個稱號就不得了了,想當初漢高祖劉邦一開始也只是個混混流氓,但人家後來卻推翻秦朝,建立了漢朝,還當了皇帝。
(此處正是在內涵鋼琴:啥時候把“樂器之王”的稱號交出來?在線等,挺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