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音樂的“抽吸效果”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製作呢?

電子音樂的“抽吸效果”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製作呢?

相信對電子音樂有一定愛好的同學們,都會經常聽說“抽吸效果”這樣一個詞。即使是沒有聽說這樣的一個詞,如果經常聽電子音樂,可能也會發現在很多單曲裏都會存在那種同一個音色的音量忽大忽小的情況。

其實,這種效果就是所謂的“抽吸效果”。“抽吸效果”現在幾乎已經成了很多電子音樂風格,特別是電子舞曲的必備效果。離了這種效果,很多電子舞曲的聽感都會大打折扣。

那麼,這種效果究竟該如何製作呢?

要討論電子音樂中的抽吸效果,不能不提到的一個技術便是“側鏈壓縮”技術了。對於“側鏈壓縮”這個詞,很多同學可能又摸不着頭腦了。其實,“側鏈壓縮”是我們常規的音頻後期處理中的壓縮操作的其中一種。

那麼,在說側鏈壓縮之前,先讓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常規壓縮的工作原理。通常,壓縮器在工作時,當檢測到輸入信號的電平超過了設定的閾值的時候,就會對輸入信號進行衰減。也就是說,常規的壓縮是監測壓縮器自己所在的那條音軌的信號,然後對壓縮器所在的那條音軌的信號所進行的壓縮。

而我們的“側鏈壓縮”,顧名思義,是不是就是壓縮側邊的音軌呢?其實不然。側鏈壓縮的對象事實上還是壓縮器所在的這條音軌,只是其檢測的電平信號的來源是“側邊”的軌道。

即如果有一條軌道被設置成了壓縮器電平信號檢測的輸入源,那麼當這條軌道的電平超過了設定的閾值,壓縮器就會對其所在的軌道的電平信號進行衰減。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側鏈壓縮是監測除了壓縮器所在的那條之外的一條音軌的信號,然後對壓縮器所在的那條音軌的信號所進行的壓縮。

打個比方,常規的壓縮就像是你考試考了零蛋,之後便捱了老師一頓批;而側鏈壓縮就像是在封建時代,你作爲陪讀和太子爺一起學習,結果太子爺考試考了零蛋,挨批的卻是你。這個比方可能不太恰當,但大體上就是借花獻佛的那個意思。

側鏈壓縮除了在電子音樂的製作中應用得比較多之外,其在語音廣播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在語音廣播中,側鏈壓縮的效果往往被稱作“閃避”。即播音員不說話的時候,背景音樂以正常的音量播放,而當播音員說話時,背景音樂的音量便被自動壓下去了。

其中的原理就是在背景音樂的軌道上安一個壓縮器,然後把人聲軌道調成壓縮器監測信號的來源,當人聲軌道的輸入電平超過設定的閾值的時候,壓縮器便會對背景音樂的軌道信號進行壓縮。

在電子音樂中,如何運用側鏈壓縮來製作抽吸效果呢?事實上,你只需要有一個帶有側鏈功能的宿主和一個普通的壓縮器就行了。在這裏示範的宿主是Cubase Pro,使用的壓縮器是Waves Audio公司的最普通的C1壓縮效果器。

我們首先創建兩條軌道,一條Pad音色軌,一條底鼓也就是Kick軌。說明一下,電子音樂抽吸效果的監測信號源一般都是底鼓所在的軌道,這也是爲了讓底鼓出來的時候能被人聽清。

接着,我們需要在被壓縮的軌道上插入一個C1效果器,隨便選一個壓縮預置,筆者在這裏選了Classic compressor:

然後,我們點擊C1上面的側鏈按鈕,選擇Kick軌作爲壓縮的信號源:

然後……然後就大功告成了,就是這麼簡單。下面給大家看一下效果:

當然,這只是個小的示範,在實際的運用中,抽吸效果還有一些別的玩法。

如果你製作音樂的宿主不支持側鏈功能的話(比如Cubase Elements),那麼我們還有一個方法來製作抽吸效果,那就是運用一些小工具,以插件的形式對音頻軌道進行處理。

這方面的工具其實有不少,在這裏給大家介紹一個比較有名的插件:Nicky Romero Kickstart。

這個工具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以小節或者拍子爲單位,在每個小節或拍子之內對音頻的電平進行自動化處理。其實就是給音軌的音量做自動包絡。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處理並不能叫作側鏈壓縮。但是既然能達到和真正的側鏈壓縮近乎一樣的效果,那還要啥自行車啊。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