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考音樂了?沒想到有一天我可以用樂理解數學題!
隨着下午五點的一聲鈴響,最後一門外語考試的告一段落,2020年的高考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已經結束了的數學科目的全國二卷中,出現了這樣的一道題:
這道題,學鍵盤樂器的同學們可能會感覺十分親切,畢竟練了那麼多年的琴,每天面對的就是這樣黑白分明的鍵盤。
至於這道題問的十二個音能組成多少個原位大小三和絃,也許學了多年樂理的大家連條件都不用看就能直接寫出正確答案:10個。
在這裏簡單地從音樂的角度聊一下解題思路。
只要你稍微瞭解過和絃的概念,那麼便會發現,這道題刻意區分的原位大三和絃和原位小三和絃其實並沒有多大意義。
無論是原位大三和絃還是原位小三和絃,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根音距離冠音的音程爲純五度。
加之題目中強調了原位和絃,那麼我們便只要找一下在這十二個音中存在着幾個純五度就行了。
從C音開始依次向上數,我們有C-G、C#-G#、D-A、D#-A#、E-B這5個純五度音程。
再往上還有嗎?再往上的根音就是F音了,F的上方純五度音是高一個八度的C音,而這個音已經超出了這十二個音的範圍,故而再往上就不存在了。
題目問一共有多少原位大小三和絃,而我們知道每一個五度音程都可以分別在其上構成一個原位大三和絃和一個原位小三和絃,那麼我們只要把5乘2即可得到最終的答案10。
數學幾乎可以用來解釋整個宇宙的規律,藝術自然也不例外。
美術上,有從古希臘時期就已經被人們發現的“黃金分割”的比例,三角構圖的原則,西洋畫運用的焦點透視和國畫中運用的散點透視等等。
音樂上,十二平均律幾乎是伴隨着人們的數學演算能力的進步而誕生的。而和絃音的構成,各個音的頻率之間的數學關係,也是決定和絃色彩的關鍵因素之一。
20世紀開始興起的電子音樂乃至頻譜音樂,更是與數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些合成器上面的波形圖,那些頻率、泛音列的數據,如果不是有着一定的數學基礎,可能真的不太好理解。
在世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中都有衆多的音樂愛好者,如愛因斯坦、達爾文、愛迪生、李四光、錢學森、屠呦呦……科學家們喜歡音樂這件事並非偶然。
這些科學家們往往都有着極強的數學能力。他們熱愛音樂,音樂也深深地影響着他們的科研創舉。也許,他們真正地從音樂中發現了其中所蘊藏的數學之美。
數學能力真正地好到了一定程度的人,往往都會對一門甚至多門藝術有着偏愛。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高考數學中出現的那道斷臂維納斯的題目。
這道題在2019年高考期間長期霸佔着熱搜榜的高位,也引發了一輪熱烈的討論:
在衆多討論的聲音中,就有人提到,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高考有了融入藝術教育的因素的苗頭。
沒想到事情好像真的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今年的題目中出現了音樂相關的內容,那麼明年是不是還會出現舞蹈、設計甚至被稱爲第九大藝術的遊戲等等的內容呢?
衆所周知,國內的基礎教育領域最盛行的還是應試教育,即以考試爲目的來進行的教育教學工作。這種教育的好處就是比較公平,並且學生學到的知識比較紮實。而且,也往往只有這種教育才能改變底層學子的命運。
但同時,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往往只學那些會考的科目,一些不計入高考成績中的科目往往都會被或主動或被動地忽視。
包括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在內的所謂“副課”即是這其中最受影響的科目。這些科目的任課老師在學校裏也通常都是那些身體素質最差的人,每個學期都要生好多次病,而且恰巧都在他們有課的那些日子。
這樣一來,在我們的教育要求的“德、智、體、美、勞”這五個維度中,“美”的教育就有可能會嚴重地缺失。
美育對於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往小了講,它關係着一個人人生的幸福度,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往大了講,它關係到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及國家核心競爭力之一的精神文化的競爭力。
近些年,我們的教育也有了向素質教育過渡的苗頭,決策者們開始試探性地在一些重要考試中加入了一些以往基本不太會出現的元素。這一點讓人欣喜,但同樣又讓人擔憂。
欣喜的是,未來的教育也許會開始重視藝術教育乃至美育了,未來的高考可能不會完全只靠書本上的知識來選拔人才了,選拔人才的標準也會變得更加多維而科學。
擔憂的是,這樣一來,底層學子想要改變命運就變得越來越難了。如果高考真要涉及到藝術教育的內容,那麼這些底層學子幾乎不可能在這上面戰勝那些有着先天資源優勢的大城市的孩子。結果就是,大城市的孩子越來越優秀,而底層學子越來越難以實現階層的躍升。
故而,現階段在高考中加入藝術教育的考察,顯然是不符合國情的。而像目前這樣在試題內試探性地融入一些藝術教育的元素,從而引導美育,卻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
這樣一點小小的嘗試就能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也說明國民在這塊的接觸與受到的教育確實不是很夠。
美育從來都不直接等同於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只是實現美育的一個手段。學會欣賞美和熱愛生活,並不是只能通過學習繪畫、樂器等藝術技能來實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高考引導學生們在數學中發現美這一嘗試,便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這也是目前的美育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對於今年的高考生來說,2020年顯得那麼的真實而荒謬。
從新冠疫情的爆發,到學校停課,到線上上課,再到如今在暴雨中參加高考這個人生中幾乎是最重要的考試。這些不尋常的經歷和記憶,相信會伴隨這些考生一生。
而在如今全球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之下,年輕的學子們的歷史使命又顯得格外的特殊而有意義。
在這裏祝願學子們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績,進入心儀的大學,在以後的人生中永遠年輕,追逐理想,爲自己的人生活出價值,爲祖國的建設和民族的復興添磚加瓦。